本報駐邢台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趙春花 文/圖
  隊伍雄壯整齊,鼓聲節奏鏗鏘,槌槌有力,聲聲傳神。據說流傳自北宋年間的內丘慶源排鼓,歷經千年風霜,如今重煥生機。50歲的孔建民,作為第四代孔氏家族傳承的繼承人,一直在默默耕耘。在他心中,如何將老祖宗傳下來的慶源排鼓一輩輩傳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夢想。
  慶源排鼓源於北宋
  內丘縣慶源排鼓是流行於內丘縣官莊鎮慶源村一代的一種民間音樂活動,以慶源村最為典型。相傳在北宋時期,遼國曾掠此地,楊門女將穆桂英率軍收復,傳說中的破洪州即指此役,攻城時周圍村民擂鼓助威,朝廷為慶祝和紀念勝利,令周圍村莊擂鼓3天並將城西之村改名為“慶源”,自此慶源排鼓始得流傳。
  慶源排鼓發展歷史直到近代才有了記載。生於清末的孔建民的曾祖孔小書,12歲開始學習排鼓,把村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成立了“慶源排鼓隊”,購置了樂器和服飾,到各地演出,聊以糊口,被群眾公認為第一代班首。孔建民的祖父孔憲堂,子承父業,8歲學鼓,新中國成立後,把因為戰亂一度擱置的慶源排鼓隊重新組織起來,在朋友的幫助下,不斷創新排鼓內容,把留存的曲目整理成5套曲目。孔建民的父親孔慶儒,年幼跟父親學藝,不久就成為排鼓班首。改革開放後,慶源排鼓迎來最好的機遇,吸納並培養了一大批年輕骨幹,排鼓隊朝氣蓬勃,隊伍和影響迅速擴大,是排鼓隊有史以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經常帶領鼓班在邢台市縣演出參加活動,榮獲諸多榮譽,在1988年邢台市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幕式演出時獲得一等獎。1990年孔慶儒去世,成為慶源排鼓最大的損失,排鼓隊一度處於停滯狀態。
  一聽慶源排鼓,渾身有勁
  孔建民是孔慶儒的次子,虛心求教,刻苦鑽研,利用業餘時間繼承父業,不怕吃苦,勤奮好學,加上從小受到父輩的熏陶,不到半年時間,就掌握了排鼓表演方式和整個鼓點套路。1991年擔任班首,成為第四代孔氏家族傳承的繼承人,經常帶領慶源排鼓隊,深入邢台市縣及周邊村鎮,進行演出活動。2009年6月,慶源排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3月4日上午,慶源村的文化廣場上,30多名鼓手排列整齊,孔建民鼓槌一揮,頃刻間,鼓手們步伐強悍,鼓譜嫻熟,鼓聲令人振奮。鄉親們圍了里三層外三層,30多名鼓手打扮整齊,威武中透著古樸。忽兒站成圓圈,忽兒排成方隊,忽而排成扇形,隨著領打的指揮,不斷地變換著隊形。慶源排鼓表演現場隊伍雄壯整齊,鼓聲節奏鏗鏘,槌槌有力,聲聲傳神。時而節奏輕似流雲,重如排山倒海;時而聲聲似牛毫,引力卻千鈞;時而落地有聲,頓促有力,散而不亂,頓而不斷,似萬馬奔騰;時而緊促有序,繁而有節,頓促著力。整個動作快而不亂,挺拔幽默,妙趣橫生,高潮迭起。
  村民張二民拍手稱快:“一聽咱慶源排鼓,心裡特美,渾身有勁。”
  希望慶源排鼓輩輩傳承
  演出現場,孔建民自豪地告訴記者,“以前只有10面鼓,1986年至今已發展到40多面,每逢過年便敲響村鼓,在村中十字路口點起篝火,鼓手以篝火為中心圍成圓圈擂鼓表演。沒想到村子真興起來了,村民真富起來了,進城買樓的有近百戶,8成以上買了汽車。日子越富越想敲鼓。”
  據孔建民介紹,慶源排鼓活動方式主要有3種:興村鼓、睦鄰鼓和慶典鼓。興村鼓,選擇村中十字街或寬敞地帶,點起篝火,鼓手們以篝火為中心,圍成圓圈進行表演,鼓舞人心;睦鄰鼓,到周邊村莊慰問,用鼓聲表示祝福,傳遞友誼;慶典鼓,隊伍雄壯整齊,鼓聲節奏鏗鏘。
  孔建民家中牆壁上列著一張張慶源排鼓獎狀,一本本榮譽證書擺在桌上。30多年來,慶源排鼓參加了上百次慶典、文化夜市和民俗表演活動,多次獲獎。孔建民自豪地說:“為了將慶源排鼓傳承下去,該村籌建了女子排鼓隊,20多個家庭婦女紛紛報名參加,如今賀建芬等人已將出徒,不久,這個排鼓娘子軍將把排鼓擂得更響。”
  30多名內丘官莊學區的學生,在孔建民的指導下,學習排鼓,小小排鼓隊已敲得像模像樣。邢台橋東區實驗學校聘請孔建民當老師,培訓學生,業餘時間學習慶源排鼓。孔建民聯繫愛心單位,贈送該校20面排鼓,每每提起此事,孔建民比吃了蜜還甜。“老祖宗傳下來的慶源排鼓一輩輩傳承下去,這是我最大的夢想。”
  (原標題:內丘千年慶源排鼓擂響冀南大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kagb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